公司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公司新闻

90岁老兵当30年矿工政府人员到家探访邻居才知他是一等功臣

  2018年,安徽淮北市进行了全市退伍军人信息采集工作。与此同时,退伍军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,来到了烈山区一户名叫宋良友的退休矿工家中。

  看到有政府工作人员来访,热心的邻居们议论纷纷,大家互相打听着消息,宋良友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?

  有一个人说:“刚刚我听他们几个说话,这几个人都是咱们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!”

  另一个十分疑惑地接上了话茬:“也没听说宋良友家里谁是啊?你说他几个孩子打小都是咱们看着长大的,哪儿有谁进了部队?”

  图-宋良友,1928年出生,所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,是志愿军最早入朝作战的部队之一

  “只知道宋师傅人好,工作兢兢业业,跟谁都没红过脸,没有想到他还是这样一个低调的英雄!”

  随着宋良友事迹的曝光,大家更加惊讶,这位低调朴素的煤矿工,先后荣立两次一等功,两次三等功,三次四等功,还被志愿军总部授予“战斗英雄”称号!

  当年宋良友到底在战场上经历了怎样的凶险,才荣立了这么多的功劳?从战场回来后,他又因何不肯对大家说自己立功的真相?

  图-宋良友,1928年出生,所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,是志愿军最早入朝作战的部队之一

  “如果阿爸自己能填表,他必然不会填自己立过功。”宋良友的大女儿如是说。

  自从2013年宋良友不幸患上了脑梗,清醒的时间慢慢的变少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孩子们才“擅自做主”,在退伍军人信息登记的时候,替父亲填下了“曾入朝作战立功”,这才揭开了宋良友英雄的一生。

  虽然现在宋良友因为脑梗神志已经不清楚,可如果谁要是问他一句“您在哪里当兵?”宋良友老人依然会很清楚地告诉你:“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!”

  这就是中国军人,无论何时何地,都能清楚地记着自己的番号,如同记着自己的姓名。

  图-宋良友,1928年出生,所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,是志愿军最早入朝作战的部队之一

  大约70年前,新中国成立前夕,宋良友参加了中国人民。一年后,宋良友和其他战友们唱着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”,坐着“大闷罐”开赴朝鲜,保家卫国。

  在朝鲜战场上,宋良友亲眼见到了战争的惨烈。战场上最不缺的就是伤员,每次一开战,就不断有伤员从前线被转运下来,有的胳膊、腿都被炸没了,也有的眼睛被炸瞎了,还有的被炸得肠穿肚烂,到处都是鲜血,到处都是炮火,到处也都是怒吼。

  看到这一幕幕,年轻气盛的宋良友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,他暗暗发誓:“不把美帝赶出朝鲜,绝不回国!”

  由于身材壮实,宋良友被选拔为轻机枪手,并且成为了尖刀组的成员。谁也想不到,那个低调了30多年,从来没和任何人红过脸的宋师傅,当年听到冲锋号角响起时,总是怒吼着冲在最前面。

  两年多的时间里,宋良友自己都说不清到底参加了多少场战斗,但长津湖战役却令他记忆犹深。

  长津湖战役打得很艰难,前线战事吃紧,后方补给又跟不上,战士们在断粮、弹药匮乏的情况下坚持了三天。

  可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,当时战场上的温度非常低,最低达到过零下40度。这个温度能把人的耳朵冻肿、淌血水,有可能把人的脚趾头整个冻掉,甚至可能会把人给冻死。长津湖战役时,数次出现整个连队的战士都被冻死的悲惨情况。

  战场气候环境恶劣,敌人又形成了绵密的防御火网,这让阵地变成了一片死亡地带。美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位于世界领先水平,朝鲜战场上,他们经常投掷一种凝固汽油弹,这种汽油弹一旦沾身,只能任由火势蔓延至全身,任凭怎么打滚都无法扑灭。被汽油弹点燃的人,最后会蜷缩成一个烧焦的焦炭,十分痛苦。

  70多年后,宋良友回忆起战场上点点滴滴,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,依然泪流满面。战友如亲友,提及之时,又怎么能够冷静?

  不过,长津湖一战之所以让宋良友记忆如此深刻,是因为在这次战役中的新兴里战斗,自己差点就到阎王爷那儿报了到。

  在这场战斗中,宋良友所在的连队负责坚守某高地,这个高地成为了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。

  经过三天三夜的殊死搏斗,宋良友和其他战士以血肉之躯,成功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。在这场战斗中,连长、排长、指导员全部牺牲,全连最后只剩下了几个人。

  在这关键时刻,敌人发起了最后的冲锋,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破声,宋良友被炮弹的爆炸气浪掀飞到悬崖的树上。

  宋良友当场就昏死了过去,不知过了多久,宋良友才慢慢睁开了眼睛,发现了自己的肚子早就被弹片豁开了窟窿,肠子耷拉在肚子外边。

  求生的欲望让宋良友来不及思考太多,他赶紧把肠子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,然后用腰带系着,攀着草藤回到了部队。

  随后宋良友就被战友们送到了后方医院,他得知自己获救长舒了一口气,随即再次昏迷了过去。等到再次醒来,他的肚子上已经多了十针的缝合伤。

  在这次战斗中,因宋良友表现很英勇,荣立一等功。后来在第五次战役的突围战中,宋良友再次由于作战勇敢荣立一等功。

  宋良友在战场上大大小小立下了七次战功,人们想象中这样英勇的人物,眼神中多少带着坚毅,可谁能想到,宋良友脱下戎装后,就成了和蔼可亲的宋师傅。

  从朝鲜战场回到国内后,宋良友积极做出响应国家转业号召,来到了八一师复原建设团。

  其实宋良友立下的战功,可完全让他继续留在部队,或者去一个更好的岗位,但宋良友于1954年3月离开部队后,先是短暂务农,之后成为了淮南大通煤矿的一名砌砖工人。

  四年后,宋良友又主动报名支援淮北,来到了淮北矿区第一座投产的煤矿烈山煤矿当矿工,这一干,就一直干到1984年退休。

  刚来到烈山煤矿的时候,宋良友有些手足无措,他的文化水平,让他面对眼前错综复杂的机器,多少显得有些慌乱。但宋良友却告诉自己:“战场上凶穷极恶的敌人我都不怕,还怕这些机器吗?”

  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攀登,宋良友抱着一颗初心,潜心学习机器的基本构造和运行原理,深度挖掘技巧规范,从最基础的部分学习,虽然前期有些吃力,但随着他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不懈,宋良友也慢慢成长为了一名行家。

  再后来,宋良友也从一名新手,变成了“宋师傅”。不过这宋师傅带徒弟,可让人心里直打鼓。

  1959年8月,宋师傅的徒弟祖国英刚到井下工作,见到说话不紧不慢的宋良友,印象很一般。

  祖国英提到第一次接触宋良友,自己的感觉是:“不争不抢不红脸,别人不对也不训人,跟着他能学到啥?”

  也确实,在不少人的理解里,有本事的人多少有点坏脾气。脾气越大,本事就越大。也难怪祖国英见到不爱训人的宋良友,心里总担心学不到真本事。

  自己这位师傅很特别,无论有什么脏活累活,他总是第一个带头干,抢着跟别人干。遇到自己不懂的、不会的,师傅也能一遍遍讲解,非常有耐心,从来不会因为徒弟学不会而急躁。遇到操作规范,师傅就一遍遍示范,何时徒弟学会了,熟练掌握了,宋良友才肯罢休。

  宋良友的踏实肯干、兢兢业业,被大家看在眼里,也让大家深深折服,因为突出的表现,宋良友被特别任命为班长。在他的带领下,全班20多个人团结合作,每个月的采煤量都名列前茅。

  对此,大家说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,车头当然说的就是宋良友,从此宋良友也有了一个“火车头班长”的雅号。

  在矿里工作难免有危机的时候,1961年4月的某一天,宋良友正带着徒弟祖国英和其他三个人在井下工作。

  可能是战场上练出来的敏锐嗅觉,宋良友感觉周围有些异常,他对徒弟说:“气温有些不正常,咱们都停一下,注意安全!国英,你到前面查看一下,其他人保持警惕。”

  祖国英从来没见过师傅这么严肃,他心里已经猜出来个大概,祖国英猫着腰,顺着低矮昏暗的巷道,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了数十米,每走一步,自己的脚下仿佛都被灌了铅,异常沉重。

  走到出口时,宋良友发现出口已经塌方,碗口粗的撑木早就因为塌方变得东倒西歪,几个人感觉到事态不妙,赶紧原路返回。

  但此时瓦斯的刺鼻气味越来越浓,塌方的轰隆声也慢慢变得近,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形的祖国英,早就已经吓得双腿发软,说话都直哆嗦。

  只有宋良友一点没受一定的影响,拎着镐头来来观察了一圈,对祖国英说了一句让他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话:“可能是瓦斯泄漏,链板机还在运转,咱们都爬上去,这是唯一的机会。”

  说完,宋良友就把大家一个个推上了链板机,等到大家都上去了,自己才最后一个登上链板机。

  宋良友和祖国英等人刚刚回到地面,劫后余生一般长舒了一口气,他们就听到了链板机断裂的声音。

  后来再回忆起这件事,祖国英说:“若不是师傅临危不惧,冷静指挥,我们肯定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。”

  然而,脱险后的宋良友得知井下还有别的被困人员,又再次返回了井下,和其他救援人员一起,奋战十个多小时,挽救了众多工友的性命。

  宋良友临危不惧、奋勇救人的事迹很快在单位里传开了,矿上给他颁发了大红奖状,还给了他10斤的粮票,特别批准大家放假三天。

  然而,连续参与救援十个小时的宋良友,在家仅仅休息了一天就迅速返回了岗位。奖励给他的粮票,也被他分给了祖国英等几个人。祖国英哪能拿师傅的粮票?一直推脱,宋良友却说:“你们都是壮小伙,正是能吃的时候,比我更需要加强营养。”

  再回忆起这件事,祖国英仍然十分感动,因为在那样一个吃不饱、穿不暖的时代,什么都要按需供应,吃饭要粮票,穿衣要布票,十斤粮票可不是一个小数字。宋良友却时刻想着别人,他那淡泊名利的精神,令人更加钦佩。

  1975年夏天,因为矿上后勤保障人员人手紧张,宋良友就到食堂帮忙打饭。碰巧当时12岁的大女儿宋华,也到食堂吃饭,知道是父亲在打饭,宋华故意拿了一个比别人更大的陶瓷茶缸,本想着这样子就能够多打些饭菜,结果轮到自己的时候,父亲反而打了比别人更少。这下可把宋华气坏了,回到家就跟母亲哭了一场。

  结果母亲却说:“在朝鲜战场,他和战友宁愿忍饥挨冻,穿着单衣,煮皮带吃,也不拿百姓的一根线、一粒米。不占公家和任何人的一点便宜。这,就是你的父亲!”

  宋良友还曾经开过一家面馆,1982年春天的一个晚上,宋良友收摊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黑色的包。宋良友见到天色已晚,就把包先收了起来,等着失主过来寻找。

  果然,没过几天,一个神色匆匆的中年男子就来到了宋良友家,第一句话就是问他有没有捡到一个黑包。宋良友问:“你包里装了啥东西?”

  说完,宋良友才第一次打开了黑包,两个人当场一一对比后,宋良友便完璧归赵。

  那男子本以为这些钱肯定找不到了,在当时一万块钱可是一笔巨款,宋良友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70块钱。

  那人见到失而复得的钱财,激动地跪在地上,冲宋良友感激地说:“你这是救了我们全家啊!要不是你,我真的没法活了!”

  说完男子就从包里掏出了自己的现金,递给了宋良友以示感谢,结果宋良友却说:“我怎会是要你的钱呢!要是那样的话,还会把包还给你吗?”

  因为这件事,那个男的只要在附近演出,再忙都会带点小礼物来看宋良友,和他叙叙旧,聊聊家常,就像认识了很久很久的好朋友一样。

  正所谓上行下效,宋良友以身作则,带出了优良的家风,宋家的孩子们一个比一个优秀。

  宋良友身上有很多伤,但他却叮嘱孩子们,不要告诉别人这些事。在矿上的时候,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被别人发现了自己有伤,宋良友从来不在矿上洗澡。

  2013年,宋良友因为年事已高,患上了脑梗,清醒的时间慢慢的变少。孩子们觉得,不能让爸爸的事迹就这样淹没下去,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,像爸爸一样的人,曾经在战场上战斗过。

  所以,在2018年淮北市进行信息登记时,宋良友的孩子们才擅自做主,在是否荣立军功一栏,填上了“曾入朝作战立功”的信息。

  正是这个信息,让淮北市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,接受了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。

  其实,退伍服务中心的主任马伦华,和宋良友的小女儿宋怀忠是同学,曾经还是多年的同事,但即使这样,马伦华竟然对老同学、老同事的父亲是一事毫不知情,他一直以为对方只是烈山煤矿的退休职工而已。

  然而,接下来的调查让马伦华更加震惊,宋良友老人不仅是一位低调的,还是一位荣立过两次一等功的功臣!

  也有人说,宋良友是一位把军功章埋在心里的英雄,他们的一生平凡又精彩纷呈。

  我们不知道,全国还有多少个张富清,又有多少个宋良友,还没有被人发现。他们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他们都觉得自己立下的战功“没什么”、“应该的”,他们的朴实无华、淡泊名利、一心为公,可以让我们代代相传。

皮带机产品

输送机资讯